中国著名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正脉承传第四代崔毅士大师

崔毅士先生,字立志,生于光绪18年壬辰(公元1892年),卒于公元1970年。

据中国河北省任县名人志记载,河北省任县大屯村人崔毅士,自幼喜爱武术,多年苦练杨派太极拳、推手、大杆及器械,精研拳理,得其精髓因而深得杨师教诲和器重,成为杨澄甫早期入室弟子,在中国武术界被誉为“燕京泰斗”,为进一步继承、传播和发展杨式太极拳运动做出卓越贡献。


崔毅士(1892年-1970年)


崔毅士(1892年-1970年)


杨澄甫(1883年-1936年)

公元1909年慕名进北京拜杨澄甫为师。公元1928年-1935年跟随杨澄甫师南下,巡回授拳于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、汉口等地

公元1936年杨澄甫师在上海逝世,崔毅士为继承和传播杨澄甫早期、中期、直至晚年所传授的正宗杨式太极拳,又独自巡回恩师之路授拳于北京、南京、武汉、兰州、万县、合肥蚌埠、西安等地,同时兼顾传习郝式架开合太极拳。

公元1940年代在西安授拳期间成立“致强太极拳社”亲任社长,对西北地区扬式太极拳发展产生影响。

公元1945年后久居北京。

公元1950年代初期在北京成立“永年太极拳社”亲任社长。

公元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[太极拳]专题片,专门报导崔毅士太极推手功夫,作为中华武术特殊文化精品予以收藏。

公元1962年起担任首届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、北京市东城区武术协会委员等职。

公元1964年为便于推广与普及传统杨式太极拳,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26式基础上,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的“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”,推向社会深受太极拳爱好者喜爱,至今流传于海内外。

公元1968年为便于杨式太极拳爱好者能参加长兵器比赛再次创编了“杨式太极棍”,长兵器“太极棍”的出现,填补了杨式太极拳系列无棍术的空白,同年根据杨派太极四杆、抖扎杆、黏缠杆等练功方法,构思扬派太极十三枪,终因中国文化革命未能面世。

崔毅士是全国武术界闻名的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脉承传人,尤以推手最为擅长,与人推手时,无论站着还是坐着,与人搭手即沾粘对方,柔中存刚,刚柔相济,能用腕、臂、肩、腹等人体部位善化善发,高深莫测,化人瞬间沾连粘随,沉劲充盈让对方不可脱离,发人瞬间迅猛异常,干净利索,被推者未觉其动,早以腾空弹出丈外,令人惊叹折服。

崔毅士先生以“明规矩而尊规矩,脱规矩而守规矩”的拳风,以口传心授,正脉承传于家族子孙;

其女儿崔秀辰(1918-1992)秉承父学,几十年武术生涯,造诣颇深,成为崔毅士嫡传第五代传人主要代表人物,在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,终生传播杨式太极拳。其外孙张勇涛(1943-)自幼秉承外祖父杨式太极拳,多年伴随于外祖父左右协助教拳,承传其外祖父杨式太极拳大架风范,其孙崔仲三(1948-)秉承家传,崔毅士家族一脉相承他们都成为中国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。崔氏亲族第三代人,其外孙张润华(成都)、外孙张润安(天津)、孙女崔仲萍(北京)、他们至今仍致力于继承、发扬传统杨式太极拳和太极拳全民健身普及推广活动。

崔毅士先生终生传授杨式太极拳,从学者不计其数,主要弟子有吴文考、张海涛、杨俊峰、殷建尼、吉良晨、刘高明、李鸿、白志铭、马祥麟和朱习之、陈雷、王守礼、藤茂桐、于家岚、和西青、方宁以及黄永德、崔彬、陈连宝、王永桢、曹彦章、沈德丰、邱佩如、孙正、李连声等可谓桃李满天下,杨式太极拳大批新一代传人正在不懈的努力,为促进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贡献力量。

 

崔毅士及家族传人以及受业弟子传统杨式太极拳照

崔毅士拳照

jiazuhezhao

光绪28年至民国6年(公元1902年-1917年),杨澄甫先生随父杨健侯在北京消防队、北京太庙、北京中山公园等地,受聘教授太极拳已达15年之久,直到公元1917年先父杨健侯逝世南下授拳,先后收录陈月坡、阎中魁(月川)、尤志学、崔立志(毅士)、王旭东、牛春明(镜轩)、李椿年(雅轩)、董英杰、田兆麟、陈微明、褚桂庭等入室弟子。

在早期入室弟子中,在北京城正脉承传杨派太极拳,既广泛又享有盛名者当属崔立志先生,崔先生字毅士,生于光绪18年壬辰(公元1892年),卒于公元1970年,据河北省任县名人志记载,河北省任县大屯村人崔毅士,自幼喜爱武术,幼年曾向邻村老拳师刘瀛洲先生(清未镖师)习练三皇炮捶,后又与邢台同门师兄李宝玉(即郝为真入室弟子李香远)研习郝式架开合太极(即现在的武式太极),公元1909年慕名进北京拜杨澄甫为师,多年苦练杨派太极拳、推手、大杆及器械,精研拳理,得其精髓,因而深得杨师教诲和器重,成为杨澄甫早期入室弟子,民国17年至民国24年(公元1928年-1935年)跟随杨澄甫师南下,巡回授拳于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、汉口等地,民国25年(公元1936年)杨澄甫师在上海逝世,崔毅士为继承和传播杨澄甫早期、中期、直至晚年所传授的正宗杨式太极拳,又独自巡回恩师之路授拳于北京、南京、武汉、兰州、万县、合肥蚌埠、西安等地,同时兼顾传习郝式架开合太极拳,40年代在西安授拳期间成立“致强太极拳社”亲任社长,对西北地区扬式太极拳发展产生影响,公元1945年后久居北京,50年代初期在北京成立“永年太极拳社”亲任社长,公元1962年起担任首届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、北京市东城区武术协会委员等职。

崔毅士是全国武术界闻名的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脉承传人,为人淳朴善良,性情耿直,豪爽有节,崔先生功底深厚,身躯魁梧,体魄雄健,拳架豁达,造诣精深,尤以推手最为擅长,与人推手时,无论站着还是坐着,与人搭手即沾粘对方,柔中存刚,刚柔相济,能用腕、臂、肩、腹等人体部位善化善发,高深莫测,化人瞬间沾连粘随,沉劲充盈让对方不可脱离,发人瞬间迅猛异常,干净利索,被推者未觉其动,早以腾空弹出丈外,令人惊叹折服 ,公元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[太极拳]专题片,专门报导崔毅士太极推手功夫,作为中华武术特殊文化精品予以收藏。崔先生于公元1964年为便于推广与普及传统杨式太极拳,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26式基础上,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的“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”,此套路保留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26式风格特点,减少重复动作,短小精干,清新流畅,易学易练,推向社会深受太极拳爱好者喜爱,至今流传于海内外。于公元1968年为便于杨式太极拳爱好者能参加长兵器比赛,再次创编了“杨式太极棍”,此套路以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为根本,具有太极味浓、棍法新颖、身法中正、结构严谨、步法轻灵、攻守兼备之风格特点,长兵器“太极棍”的出现,填补了杨式太极拳系列无棍术的空白,同年根据杨派太极四杆、抖扎杆、黏缠杆等练功方法,构思扬派太极十三枪,终因种种原因未能面世。崔毅士先生在武术界誉为“燕京泰斗”,为进一步继承、传播和发展杨式太极拳运动做出卓越贡献。

崔毅士先生以“明规矩而尊规矩,脱规矩而守规矩”的拳风,以口传心授,严谨系统的方式方法,正脉承传杨派太极拳于家族子孙,其女崔秀辰(1918-1992)秉承家学,几十年武术生涯,造诣颇深,在武术界享有声誉,终生传播杨式太极拳。其孙崔仲三(1948-)幼承家传,承传其祖父杨式太极拳风范,其外孙张勇涛(1943-)幼承家传,多年伴随外祖父左右教拳,承传其外祖父杨式太极拳大架风范,他们都成为中国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。崔氏亲族第三代人,其孙女崔仲萍(北京)、其外孙张润华(成都)、外孙张润安(天津)、他们至今仍致力于继承、发扬传统杨式太极拳和太极拳普及推广活动。崔毅士先生终生传授杨式太极拳,从学者不计其数,主要弟子有吴文考、张海涛、杨俊峰、殷建尼、吉良晨、刘高明、李鸿、白志铭、马祥麟和朱习之、陈雷、王守礼、藤茂桐、于家岚、和西青、方宁以及黄永德、崔彬、陈连宝、王永桢、曹彦章、沈德丰、邱佩如、孙正、李连声、吴斌之等可谓桃李满天下,崔毅士所传亲族传人和弟子比较完整的继承了杨式太极拳艺真谛,为继续承传杨式太极拳,弘扬祖国太极拳民族文化遗产,杨式太极拳大批新一代传人正在不懈的努力,为促进全民身心健康贡献力量。

版权所有 ©2024 张勇涛太极拳官方网站 | 技术支持: 壹太极
Copyright © 2024 yongtaotaiji.com |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安德路47号院壹太极会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