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系中的一个流派,迄今历传几代,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创始人为杨禄禅,名福魁(公元1799年-1872年),祖籍中国河北永年县阎门寨人,后移居河北永年广府南关,是杨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。杨禄禅从小酷爱武术,初学洪拳,自清道光年间,三度南下河南温县陈家沟,师从陈长兴学习“绵拳”(“绵拳”为太极拳前期称谓)之沾、连、粘、随之法,行功运气之要领,连同杆、刀、剑等,拳路娴熟,技艺精湛,一一贯通,历经十八年,终将太极拳的真谛,从河南陈家沟带到河北永年,返回故乡的杨禄禅太极拳艺愈加精进,并逐渐对陈式老拳架进行多处改进,创造出杨氏太极拳架,在永年得以扎根、发展。返回故乡不久,又被推荐至北京城,出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,在北京城传播太极拳期间,为了适应清朝王庭中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,以后能够逐渐在社会上扩大传习范围,于是删改了陈式老架中的发劲、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,创编出一套架式缓慢柔和,动作圆润的“绵拳”套路,社会上称为“杨式太极小架子”。
杨禄禅次子杨斑侯(公元1837年-1892年),名钰,绰号“二先生”,是杨式太极拳正脉承传之第二代传人。斑侯运用凌厉的太极拳技击招法,武打天下而誉满全国,斑侯授徒有傅山、全佑(传其子鉴泉,后创吴式太极拳)。三子杨健侯(公元1842年-1917年)、名鉴,号镜湖,杨式太极拳正脉承传之第二代传人。禄禅逝世后,接替父职,继续在北京城授拳,他在继承父亲“小架子”基础上,考虑到社会上太极拳从学者身体条件,使之更加适合年老体弱健康之需要,为了更广泛传播太极拳术,将杨禄禅式“小拳架”幅度适当扩大,保留其小架子风格及技击特点,逐渐修改成“杨式太极中架子”,进一步发展了杨式太极拳。
杨禄禅曾孙杨澄甫(公元1883年-1936年),人称“三先生”,他继承祖上嫡传,成为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。他根据当时社会生活上的变化和强身健体的需要,总结了自身的经验,把祖父创造的“杨式太极小架”,父亲修改的“杨式太极中架”,逐步修改成“杨式太极大架子”,形成当前流行面最广,适应性较强的,形象优美的杨式太极大架太极拳,其风格特点是:姿势舒展大方,立身中正安舒,动作缓慢柔和,动静刚柔相济。杨澄甫集三代人习练杨式太极拳之经验,于民国二十三年(一九三四年)出版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,将杨式太极拳大架逐步定型,给世界留下宝贵资料,在中国历史上以太极拳武术文化的形式出现,这是太极拳武术发展史上的典范,是对人类体育运动做出的巨大贡献,使中华武术太极拳这一传统拳艺,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流传,杨式太极拳当今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光绪28年至民国6年(公元1902年-1917年),杨澄甫先生随父杨健侯在北京消防队、北京太庙、北京中山公园等地,受聘教授太极拳已达15年之久,直到公元1917年先父杨健侯逝世南下授拳,先后收录董英杰、阎月川、崔立志、王旭东、牛镜轩、田兆麟、李椿年、陈微明、褚桂庭等早期入室弟子。
早期入室弟子中,在北京城传播杨派太极拳最负盛名者,当属崔立志先生,崔立志字毅士(公元1892年-1970年),据河北省任县名人志记载,河北省任县大屯村人崔毅士,自幼喜爱武术,幼年曾向邻村老拳师刘瀛洲先生(清未镖师)习练三皇炮捶,后又与邢台同门师兄李宝玉(即郝为真入室弟子李香远)研习郝式架开合太极(即现在的武式太极),公元1909年慕名进北京拜杨澄甫为师,多年苦练杨派太极拳、推手、大杆及器械,精研拳理,得其精髓,因而深得杨师教诲和器重,成为杨澄甫早期入室弟子,民国17年至民国24年(公元1928年-1935年)跟随杨澄甫师南下,巡回授拳于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、汉口等地,民国25年(公元1936年)杨澄甫师在上海逝世,崔毅士为继承和传播杨澄甫早期、中期、直至晚年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,又独自巡回传授杨式太极拳于北京、南京、武汉、兰州、万县、合肥蚌埠、西安等地,同时崔先生还兼顾传习弟子郝式架开合太极拳,40年代在西安成立“致强太极拳社”任社长,1945年后久居北京,50年代初期在北京成立“北京永年太极拳社”任社长,1962年起担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、北京市东城区武术协会委员。
崔毅士是全国武术界闻名的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脉承传人,为人淳朴善良,性情耿直,豪爽有节,崔先生功底深厚,身躯魁梧,体魄雄健,拳架豁达,造诣精深,尤以推手最为擅长,与人推手时,无论站着还是坐着,与人搭手即沾粘对方,柔中存刚,刚柔相济,能用腕、臂、肩、腹等人体部位善化善发,高深莫测,化人瞬间沾连粘随,沉劲充盈让对方不可脱离,发人瞬间迅猛异常,干净利索,被推者未觉其动,早以腾空弹出丈外,令人惊叹折服 ,公元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[太极拳]专题片,专门报导崔毅士太极推手功夫,作为中华武术特殊文化精品予以收藏。崔先生于1964年为便于推广与普及传统杨式太极拳,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基础上,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的“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”,此套路保留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风格特点,减少重复动作,短小精干,清新流畅,易学易练,推向社会深受太极拳爱好者喜爱,至今流传于海内外;同时也构思了太极枪套路,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,末能继编杨式太极枪;于1968年为便于杨式太极拳爱好者能参加长兵器比赛,再次创编了“杨式太极棍”,此套路以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为基础,具有身法中正、结构严谨。步法轻灵、太极味浓。棍法新颖、攻守兼备之风格特点; “太极棍”填补了杨式太极拳系列无长兵器的空白,为进一步发展杨式太极拳运动做出卓越贡献。
崔毅士先生几十年正脉承传杨式太极拳,亲族直接传人其女崔秀辰(1918-1992)、其外孙张勇涛(1943-)皆成为中国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。亲族第三代其外孙张润华(成都)、外孙张润安(天津),均至今传播杨式太极拳,为全民健身运动贡献力量。跟随崔先生从学者不计其数,主要弟子有吴文考、张海涛、杨俊峰、殷建尼、吉良晨、刘高明、李鸿、白志铭、马祥麟和朱习之、陈雷、王守礼、藤茂桐、于家岚、和西青、方宁以及黄永德、崔彬、陈连宝、王永桢、曹彦章、沈德丰、邱佩如、孙正、李连声、吴斌之等,可谓桃李满天下,崔毅士所传亲族传人和弟子比较完整的继承了杨式太极拳艺真谛,为继续承传杨式太极拳,弘扬祖国太极拳民族文化遗产,杨式太极拳大批新一代人正在不懈的努力,为促进全民身心健康贡献力量。
杨露禅始创杨式太极拳,正脉承传至几代人,从永年带到北京推向全国,发展到海内外,在中国历史上以太极拳武术文化的形式出现,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。杨式太极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文化,它既是中华武术,也是中华医术,它融合阴阳八卦,五行学说哲理,其动作适应人体生理机制,其动静虚实变化,刚柔内外之消长,与唯物辩证法阐明的矛盾相互依存,相互对立,相互转化的规律相吻合。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,使武术、保健、疗病三者自然结合,不但能消除三者之间原有的矛盾,还能起到相互促进作用,使演练者至始至终,甚至连续练几遍,均感舒适,轻松愉悦,同时练习太极拳还具有强身祛病之效,又是自卫技击之术,身心兼修,满足练功、健体、疗病之男女老少需要,锻炼效果较好,历经中华民族历史百年而不衰,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非物质传统武术文化的珍贵遗产,是体育运动中适宜健身的具有科学原理的优秀健身方法之一。
公元1956年,原国家体委组织多位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,创编“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”套路,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。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与竞赛的需要,国家武术主管部门顺应太极拳多样化发展的趋势,于公元1989年起,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为素材,其动作要求按传统太极拳练法编排,相继创编出陈式、杨式、吴式、孙式、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。还创编了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。此外,通过对太极拳推手的整理研究,制订了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和比赛方法,它对于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杨式太极拳为新世纪全人类强身健体,陶冶情操,治疗疾病,延年益寿献上一份康乐、祥和的厚礼。